研殇
“学委,你知道……”,“学委,你有……”
长久以来总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,对这两个字也只是嘻嘻哈哈的接受。今天写一点对考研的想法,也算是敷衍这个“学”字。
作为一个 20 岁的活人,凡事应有个目的而不是网上所流行的虚无,那么读研更是如此。对于这样会影响个体的人生方向之选择,我们不妨像学新东西一样来思考—— What?Why?How? 这样子总会明白读研利害。
So, What’s Graduate Student?
研究生是国民教育的一种学历,一般由拥有硕士点、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开展,研究生毕业后,也可称研究生,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。
在中国,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。按照学位类型的不同,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及专业型研究生两种。学术型研究生一般是指拥有学术型学位的人员,按学科设立,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,偏重理论和研究,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。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处于同一层次,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,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。
在中国,统招研究生按学习形式包含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,是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、考博或推荐免试、申请考核制等方式来进行招生。
百度百科总是擅于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,说人话就是已经完成本科学业,继续深造的学生。
可以把他们理解为"学术探索的专业选手"。更专注于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,并且会进行更深入、更专业的学术研究。
为什么要读研究生? 研究生们有很多选择读研的理由:
-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
- 找工作
- ……
我们考察第一种人,他们拥有一种朴素的爱国热情,是不用再加以剖析的。
而第二个目的,说白了是为了有更高的学历,而那又怎样呢? 在如今,置信度 0.99 情况下更高的学历基本意味着更好的前途,是一种功利的讲法。至于对于那些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人,可能仅仅意味着一本文凭加上三年浑浑噩噩的生活。这样的话,读研的价值在哪里?
如果我们考虑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价值,经历方面略过跟着导师做项目不谈,在能力方面,真的差了很多吗?我们这个专业,到了大三,随着专业课的增多,经常会醒悟自己应用水平之差,以及过去所学知识由于无用武之地而渐渐遗忘,突然有种茫然的感觉。卢老师说代码行数不过关,编程能力不达标,我想除了 AI 的影响自己没有去实践也是很大一个因素,倘有同学看到,不妨想想自己搓过什么像样的 demo 吗?
我们学的东西多了去了,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、概率论、数理统计、操作系统、计算机网络、数据结构、计算机组成与结构、机器学习、软件开发、智能软件终端、C 、 Java 、数学建模……
那又怎样呢?结果不过是学了又忘,匆匆对付了一下考试,然后全都抛诸脑后;如果突然让我们做一件实际应用的事情,我们会发现阻碍重重,古诗词里的怀才不遇在如今几乎是一件不存在的事情。
我是很茫然的。
如果,上研之后仍然茫茫然,那又何必荒废这三年青春呢?
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年的备战过了一场考试,我的能力真的会有一个质的改变吗?
所以本科生看似好像比研究生弱很多,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,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研究生能跟着导师做项目,于是觉得研究生就很厉害。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本科生,他们不会比研究生差,只是这种潜力没有合适的时机以及合适的人来发掘而被埋没。当然,找工作时研究生文凭总是比本科生的好使,这是一种社会信用的背书。
在今天,读研更像是一张跳板,即便它对你没有意义,自己也得上一个新的台阶,如此才有在现实里追求更大的意义,好比怀才不遇的诗人们也得先好好学八股。